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就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指出:“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启智、心灵的培养,不能丢掉对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面对智能升级浪潮,如何在技术流变中坚守教育本质,在创新发展中保持正确方向,推进智能教育迈向智慧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
1/坚守育人初心,遵循学习规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契合了强国战略视野下的国家教育需要,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深度介入,既为教育带来了精准化、智能化的技术优势,又带来了效率崇拜与以人为本之间冲撞的新张力。每一种新技术既是包袱又是恩赐,是利弊同在的产物。盲目追求算法驱动和结果导向的“技术精准”,容易让智能教育应用陷入“优绩主义”“信息茧房”等陷阱,把育人工作简单等同为标准答案的重复规训。
有温度的教育,不能作茧于知识投喂,而应着眼于转识成智和智慧生长。叶圣陶先生关于“教育是农业”的经典譬喻,启示了教育如同培育珍稀苗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精心呵护。过度追求数据驱动的功利化成绩而忽视启智润心,无异于舍本逐末、以术驭道。以滥用拍照搜题类应用为例,表面上虽然提升了解题应试能力,却容易在“数据投喂”中侵蚀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助长了认知外包的思维惰性。一旦教育沉溺于智能刷题和精准应试,必将陷入低水平的内卷式发展,即使短期内能催熟出学业成绩的繁花,最终却难以收获全面发展的硕果。因此,坚守以人为本的智慧育人,唯有从学习规律出发,科学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合理调适进度,才能以人工智能赋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化价值引领,淡化技术至上
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价值塑造和精神熏陶的使命。
目前,智能教育领域出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工具理性以效率和目标达成为导向,强调最优化手段的使用;而价值理性则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强调对人文关怀、道德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坚守。在智能升级中,教育必须坚持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防止工具理性遮蔽人文精神。倘若将智能技术应用降格为“数字教鞭”或“电子督学”,必将在技术主导的偏颇中导致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异化。
智慧教育的内核,应当闪耀着中华文明积淀的文化之光,而非囿于技术功能的慕强崇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深厚滋养,成为智能教育的价值底色。
人工智能在教育场域中的深度应用,始终要坚持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人文关怀重于算法精准。教育者应从技术的“擅用者”,蜕变为育人的“善导者”。人工智能在教育场域中的深度嵌入,应当成为传承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新载体。要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智能教育,构建具有文化自觉与时代价值观的智能教育符号系统,扎根中国教育的价值土壤,遵循特有的育人场景与发展规律,将“仁者爱人”“启智润心”的文化基因编入算法底层,为智能教育产品“机器立心”。
3/创新发展路径,突破模式依赖
当前,教育数字化落地面临着“形变神守”的挑战,部分教学场景虽然披上了技术华裳,却未触及深层次的教育变革。一些课堂上,虽然黑板变为电子屏、纸质教材变为数字资源、粉笔书写变为触屏操作,实则却理念依旧,灌输惯性犹存,刷题驱动未曾松绑。若缺乏理念与模式的同步革新,教育技术的形式更迭极易沦为遮蔽本质的“数字迷障”。
人工智能不应止步于提效工具,更应成为激发新知创生的催化引擎,推动教学关系的模式重构。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引导者,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探究任务、引导深度思考。智能教育的发展,需营造“慢思考、深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学习过程从线性灌输走向网状建构;智能系统所生成的知识图谱,不仅要为学生勾勒出认知网络,更要作为交互媒介促成师生、生生、生机的多向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数智技术打破了课堂边界和学科壁垒,学生在跨学科项目学习的“问题—思辨—实践”循环中探问现实、体悟真知、知行合一。要重塑育人评价体系,关注学习主体的增值生长。教育评价须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从标准化路径转向个性化发展,从静态分数排名转向生成性反馈导航。以发展为导向的智能评价机制,重点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标准答案,而是在探索过程中展现出了多少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当教育摆脱工业化培养的束缚,迈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演进新格局,方能构筑起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新路径。
4/包容试错成长,超越确定答案
智能的教育一般多追求确定性答案,而智慧的教育大多能包容成长的不确定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学生的成长应被视为百花齐放的绽放过程,而非标准化路径的直线延伸。虽然人工智能在教学精度与反馈即时性上表现出色,但若将其功能固化为标准答案的供给器,则可能使教育陷入追求确定性的窠臼,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天性与探索勇气。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智慧名言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在于激发内心的求知热忱。学生的成长路径从来不是笔直坦途,教育者应当营造包容试错的场域,尊重不同的生长节奏,欣赏多样化的成长姿态。错误,不应被简单视为失败的标签,而应被重新理解为成长的契机、创新的前奏。那些看似偏离预期的尝试,往往蕴含着创新的火花;那些不被标准认可的解答,也可能闪耀着独特的思维光芒。人工智能应成为探究精神的催化剂:通过对错误轨迹的动态捕捉与深度剖析,帮助学生识别认知盲点、澄清思维误区;构建安全共情的虚拟环境,使试错不再伴随着焦虑与否定,而成为通向自我超越的新机遇。
我国教育数字化正步入快车道。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全面推进智能化”。未来教育的“人机共育”,是科技与人文的共生、效率与温度的统一。坚守以人为本理念,兼具数据与人文、融合智性和德行,应成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定向器和压舱石。让人工智能应用守护教育初心,以追求“真善美”至高境界与坚守伦理道德底线的价值理性为引领,打造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新生态。让智能教育之路行稳致远,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胡小勇
惠学吧:分享幼小衔接,亲子教育,中小学学习,高中高考,考公考研,职业技能提升,生活兴趣,网创营销等资料,网盘下载!
推荐:只需¥199 充值开通(终身VIP会员)就可以终身免费下载学习全部资源,非常超值!点击开通VIIP
本内容由网友收集整理提供感谢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下载链接: 人工智能应用如何守护教育初心
【获取老师合集,请搜索老师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