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康巴什区第一中学学生在科创教室中研究低碳环保装置。
②康巴什区第八小学校园科技节上,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康巴什区教体局供图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国际机场,一群身着笔挺“机长服”、肩章闪耀的三年级“小机长”目不转睛。“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这个部件有什么用?”讲解员话音刚落,充满探索欲的稚嫩提问已此起彼伏,人群中不时发出赞叹。
这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区“少年机长”研学活动的鲜活一幕。在这里,学习方式悄然“变脸”。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化身工程师、生态卫士、能源探索者……从破解城市难题到研发前沿科技,从解码能源密码到守护荒漠生态,在康巴什区,这场以创新为种、实践为犁的变革,正在构建区域创新的跃动之光。
破壁
从传统教室到真实场景
在康巴什区未来学校的生物实验课上,七年级学生郝毅华正在实验室测试土壤的酸碱度。“自己动手探索的感觉,很兴奋,很有挑战性!”郝毅华眼中闪烁着光芒。
这样的探究得益于学校科学教育校本课程。该校目前已开发了约270个课程内容及教学资源,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设计、人工智能、太空科技6个主要领域。“我们确保小学到初中各年级学生,每学年至少参与60课时的科学探究实践。”校长周旭光介绍。
这样的课程并非孤例,而是康巴什区教育生态的微观缩影。该区鼓励学校立足特色,开发多元化校本课程,依托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青少年发展中心,打通校内外协同育人链条。
当教育视野从校园拓展到全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各校巧妙利用当地的煤炭、能源、生态等产业和自然资源,将“社会大课堂”带进学生视野——煤炭开采转化车间、现代化自来水净化厂都成了绝佳课堂,学生们在这里亲手触摸工业脉搏。
深耕“实践田”,一批特色课程应运而生:第一小学的“红领巾治理荒漠”、实验小学的“智能空间”、第四小学的煤炭“生命之旅”……全区150余门本土化课程,引导学生从传统教室跨越到真实场景,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蜕变。
以现实问题为驱动力的项目化教学,正是康巴什教育变革的核心引擎。在第三小学,五年级“小规划师”们正破解校门口拥堵难题:他们融合数学统计与科学建模分析车流,借助美术设计重构空间布局,用“智慧停车场”模型将抽象困境转化为畅通方案。
这正是康巴什区教育生态的常态。“科学知识如同种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决定其播撒质量,只有扎根实践土壤,才能长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树。”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春达说。
转型
角色重塑激活探究动力
“看谁能发现背后的真相?”在康巴什第六小学的课改推进会上,教师孙海伦用磁铁隔空吸物的魔术开场。当学生惊叹不已时,他顺势揭开S/N极规律并抛出挑战,学生迅速分组操作磁铁与小磁针,亲手印证科学规律,热烈讨论中,抽象原理化作学生亲证的真理。
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充分时间独立思考,在康巴什区的课堂上,教师角色悄然蜕变:从传授者转向引导者,从课堂管理者化身学习设计师。
“教学创新之根在教师,科学教师不必是科技创新的专家,但必须是科学教育的行家。”区教体局局长李美荣说。
为此,康巴什区建立了科学教师流动共享机制,校内教师与校外科技导师双向奔赴。目前全区已聘请211名科技创新人才担任科技导师或科学副校长,实现了“科学副校长”全区覆盖。
如何激发普通教师教学潜力?康巴什区打造“新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领军教师”四级递进发展体系,依托名师工作室定向孵化省级名师,在评聘中向科学教育相关学科倾斜。
“我们实施‘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学生科创获奖’三维评价,还设置了科学教师专项激励机制并配套奖励资金,让科学教师安心从教、静心育人。”李美荣介绍。
成效立竿见影。在近期内蒙古教育厅举办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设计及实践技能大赛中,康巴什区230余名教师作品揽获一等奖。
聚力
共绘区域科教新图景
拧螺丝、安系统、装轮胎……在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联合奇瑞汽车组织的“赛车梦工厂”活动中,学生化身为“小车匠”。伴随螺丝刀的旋转,一辆辆亲手参与设计的卡丁车逐渐成型。
“携手本地企业,目标就是创造更多让孩子们触摸前沿科技、体验真实场景的机会。”区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聂云龙说。
如今,像这样的主题式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已在康巴什区遍地开花。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成为重要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了20余个基地及配套项目化课程。华大基因、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珠海太空中心等顶尖机构也深度融入其中,构建起稳定的研学科教“合作桥”。
随着《康巴什区“美好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方案》正式推出,区科学教育联席委员会协同发力,康巴什科创中心、少年科学院等前沿科教载体相继成立,激励政策点燃了企业、科研机构投身地方科教事业的热情。
“多方联动正为区域科教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区教体局副局长郑维刚介绍,继2024年自然博物馆与花园城市研学基地分别启动“小小院士工作站”后,2025年初,康巴什区再落一子——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科学教育教授工作站”,聘请各大高校科学教育工作者指导工作,汇聚高校智力资源。
“我们不要‘纸上谈兵’的学霸,而要‘脚踩泥土’的探索者。”李美荣表示,“康巴什将持续深化科学教育改革,厚植创新与实践沃土,为培育新时代的科创栋梁筑基。”
记者手记
俯身大地 仰望星辰
走进鄂尔多斯康巴什区校园的科学实验室,最触动我的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学生们眼中探索的光芒。这里的科学教育,正以“破壁融合”之势,书写着创新答卷。
康巴什区以“外联、内联、互联”机制,将社会资源编织成一张流动的网:科研基地、科技企业、高校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化身为科普实践基地。课堂不再受限于讲台,教育便从平面知识跃入立体实践。
根植于当地特色产业,康巴什区打造生态、能源、国防、农业、人工智能五大特色课程群。煤炭课程从小学的认知启蒙延伸到高中的职业规划;荒漠治理等校本品牌让“一校一特色”成为创新土壤。
康巴什区的启示,在于以系统思维重构角色:政府从主导者变为“生态织网人”,学校从封闭单元转为资源枢纽,企业、科研机构成为“教师”。而驱动这场变革的,是“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智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划定边界,而是让资源自由对接、兴趣自然生长,万物皆可共生。
特约通讯员 苏勤
惠学吧:分享幼小衔接,亲子教育,中小学学习,高中高考,考公考研,职业技能提升,生活兴趣,网创营销等资料,网盘下载!
推荐:只需¥199 充值开通(终身VIP会员)就可以终身免费下载学习全部资源,非常超值!点击开通VIIP
本内容由网友收集整理提供感谢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下载链接: 耕好创新沃土
【获取老师合集,请搜索老师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