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重要成果,“楚文化”在国内外再次引发关注,皖北淮河流域被确立为安徽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江淮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连日来,淮南师范学院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契机,成立“寻文化根脉守民族之魂——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以武王墩墓为起点,对江淮楚文化历史遗迹和馆藏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团队先后走访12个调研点,行程共计600余公里,引领青年学子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在淮南师范学院大舜广场上空200米高处,能清晰俯瞰武王墩墓发掘现场,景观足够震撼,3公里的直线距离,充分展现了淮南师范学院与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比邻而居的地理优势。“同学们,我们身后就是武王墩墓发掘现场。它是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对于研究楚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淮南师范学院楚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李松为青年学生们讲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的历史起源。

“站在武王墩墓坑外,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千年之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吴彬清激动地说,“我们要促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保护意识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武王墩墓朝西3公里就是蕴藏黄歇一生传奇故事的春申君墓。淮南师范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方川带领寻访团成员登高远眺,遥望楚文化的积淀地寿县古城。“听楚文化历史故事、看楚文化留存遗迹、走楚文化发展道路,我由衷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江淮儿女的自豪与骄傲!”计算机学院学生钱泽鹏将沿途走访调研的场景通过短视频形式详细记录,为宣传推广江淮楚文化提供重要影像资料。

深度学习后,团队成员们还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访谈等形式调研江淮楚文化在大众视野下的时代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践上好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学校“时代新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还前往安丰塘附近的迎合镇酒流村,以“武王墩墓”“安丰塘”为主题,对江淮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进行专题宣讲,实地调研安丰塘等江淮楚文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家除了武王墩墓之外,知道其他楚文化元素的人还真不多。传承保护、宣传推广、活化利用是我们现在最大的责任!”寻访团成员、文学与传播学院学生杨怀说。

这些天,寻访团先后深入学校、乡村、企事业单位及博物馆,分类发放纸质问卷、电子问卷3000余份。此外,寻访团围绕江淮楚文化的发展脉络,计划打造“安丰塘—武王墩墓—春申君墓—廉颇墓—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古城—安徽博物院”江淮楚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江淮楚文化中的铭文、纹饰和符号,切实增强楚文化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生产力。(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涂新宇)

方梦宇 涂新宇

惠学吧:分享幼小衔接,亲子教育,中小学学习,高中高考,考公考研,职业技能提升,生活兴趣,网创营销等资料,网盘下载!

推荐:只需¥199 充值开通(终身VIP会员)就可以终身免费下载学习全部资源,非常超值!点击开通VIIP

本内容由网友收集整理提供感谢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投搞; 2、如有版权问题,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3、所有支付金额视为捐助行为,所以不支持任何理由退还,有问题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