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从虚拟教师到AI助教,从智能备课到跨时空对话,一场以大模型赋能课堂教学的变革正在安徽合肥校园的开学第一课里涌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悄然改变着课堂育人生态。

“老师有分身!”近日,在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朱玮玮的虚拟形象跃然屏幕,班级沸腾起来了。数字“分身”的参与,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课前,朱玮玮的虚拟形象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导入新课,课后,智能体又化身“智能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拓展和答疑服务。

“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虚拟对话伙伴创建口语环境,提升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朱玮玮说。

利用智能体来解答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疑问和口语对话练习之外,朱玮玮还在探索利用智能体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构思,启发写作思路。此外,学生可依托智能体进行语病分析、语法修改等,在写作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大模型为我们补充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初三年级学生江子宸分享道。

无独有偶,与爱因斯坦交流黑洞谜团,和李白探讨古诗格律……在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开学思政第一课上,五年级学生储蓄与哪吒智能体就“如何破除成见,自定义未来”展开了一场基于星火大模型支撑下的人机对话。一问一答间,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

“大模型就像一位无所不知的助教,不仅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毛敏说。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已从“知识传授者”到“能力培养者”转变,教师通过AI教研平台开展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全流程,真正实现教师提升备授课质效。模型的有效使用,为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提升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为课程的个性化实施续航动力。

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向深发展,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智慧教育“红利”。

方梦宇

惠学吧:分享幼小衔接,亲子教育,中小学学习,高中高考,考公考研,职业技能提升,生活兴趣,网创营销等资料,网盘下载!

推荐:只需¥199 充值开通(终身VIP会员)就可以终身免费下载学习全部资源,非常超值!点击开通VIIP

本内容由网友收集整理提供感谢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投搞; 2、如有版权问题,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3、所有支付金额视为捐助行为,所以不支持任何理由退还,有问题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