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日博物馆—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全7季介绍

全系列200集,按照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被精心划分为七个季节,每一季都聚焦于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转型期。
第一季,史前至夏商周,从石头到青铜。
路线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迹出发,从北京猿人用的粗糙石器,到山顶洞人磨制的骨针,再到后来,河姆渡的稻谷,仰韶的彩陶,随后,进入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时代”,以国之重器——青铜鼎、甲骨文等为核心展品,阐述早期国家的形成、“礼乐”制度的建立,以及从神权到王权的政治演变。这条路线清晰地回答了“中国从哪里来”这一根本问题。
PS: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歪歪扭扭的文字,是商王在问老天爷:“明天打仗能赢不?”这就是三千年前国王的“日记”和“聊天记录”!通过它们,孩子会觉得,那个遥远的时代一点也不远,古人也有和我们一样的烦恼和期盼。
第二季,秦汉,秦砖汉瓦。
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看看秦始皇兵马俑那一张张栩栩如生、无一雷同的脸。那股子横扫六合的霸气,严整划一的秩序感,看得人头皮发麻。汉代的马踏匈奴石刻洋溢着开拓的豪情,金缕玉衣包裹着对长生不老的痴迷,丝绸之路带回来的奇珍异宝。
用这些文物讲述了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如何被创造并固化,展示了汉代在军事、外交、科技、文化上的强盛与自信。这条路线凸显了“统一”与“开放”如何成为帝国鼎盛的双翼。
第三季,三国两晋南北朝。
虽然政治上乱成一锅粥,但文化上却热闹非凡,青瓷器变得又精致又优雅路线不再局限于皇家的恢弘,而是更多地关注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北魏的佛像雕塑、带有胡风的陶俑、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书法作品《兰亭序》的摹本、青瓷器物、以及佛教传入后对中国艺术和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条路线强调了在政治分裂的表象下,文化正进行着一次空前的大融合,为隋唐的盛世做好了准备。
第四季,隋唐,盛唐气象,世界帝国的气度与文明的高峰。
骆驼载着胡商,胡人牵着骏马,女俑穿着低胸裙衫,胖嘟嘟的脸上自信满满。整个就是一派“国际化大都市”的景象。路线沿着大运河的遗迹、长安城的宏大规划,展示隋唐帝国的制度创新与开放胸襟。通过绚丽的唐三彩、精美的金银器、石窟艺术、以及来自异域的文物,生动再现了万国来朝、文化交流极其频繁的盛况。这季展示了“盛唐气象”,即文化的包容与自信。
第五季,宋元,文人社会的形成与商业的繁荣
宋代部分,路线通过宋瓷的极简美学、那一抹天青色的汝窑瓷器,素净淡雅,体现了宋代文人极高的审美。《清明上河图》被一点点放大讲解,汴河两岸的吆喝声、说书声仿佛就在耳边。描绘的市井生活、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实物,展现了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市民阶层崛起的文人社会。元代部分,则通过青花瓷、元大都遗址、宗教并存的遗迹,呈现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所带来的世界性影响。
这一季展现了文化的另一面:内在的精致与世俗的繁华。同时,元代作为一个大帝国,如何把不同的文化拧在一起,也讲得特别透彻。
第六季,明清,明清的辉煌与沉重.
描绘了传统帝制时代最后的辉煌与僵化。一面是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展现的开拓精神,另一面是后来广州十三行外销画里透露出的闭关自守。这种对比,引人深思。路线从紫禁城的金銮殿到明十三陵的地下宫殿,从《永乐大典》到景德镇的官窑瓷器,展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同时,通过《南都繁会图》、外销瓷、西洋钟表等文物,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西文化的早期碰撞。
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什么会在鼎盛之后慢慢走向僵化和衰落?文物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但那种盛极而衰的轨迹,却清晰可见。
第七季,近代,涅槃重生,走进烽火百年。
下载链接: 《假日博物馆—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全7季合集下载
【获取老师合集,请搜索老师姓名】